3G, 4G ?

今天捷運報(U-paper)頭版頭條提到4G明年上線,消費者需換手機才能使用。天啊~~~ 變相綁架....

到底啥是 4G? 啥又是LTE? 稍微做了一下功課!

What is 4G?


對每一個手機用戶來說,3G4G都是手機術語詞典中最神秘的詞彙,然而在任何賣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地方你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。這裡頭結合了技術用語跟行銷的手法在裡頭。但有一點要明確——不要隨便追求高的數字。

每一個"G"都代表了更高的技術等級,以及更快的行動通訊技術。
簡單來說,4G即第四代無線通訊系統;實際上3G4G系統並沒有嚴格定義上的差別,但4G時代語音與資料傳輸的結合與頻寬的放大將更為明顯。根據國際電信聯盟(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, ITU的定義,只要靜態傳輸速率可達1Gbps,高速移動狀態下亦可達到100Mbps,即可視為4G。

ITU曾試着發佈4G技術的標準,但是運營商們完全無視這種標準,最終國際電信聯盟不得不做出讓步。目前的4G技術包括HSPA+ 21/42, WiMAX以及LTE(部分人認為在眾多的技術中,只有LTE才能稱之為真正的4G,更有一些人表示所有的技術都沒有達到4G水平)。

目前國際上有兩種4G的主流規格,一種是第三代行動電話夥伴計畫制定的LTE,重點在透過修改基地台跟無線網路的通道技術,提升無線傳輸的效率,在國際間採納度較高,另一種就是網路業者研發、台灣全力推動的WiMAX4G的特性是在高速下無線上網,並可大量傳輸資料,所以被看好應用在視訊會議、線上遊戲與影音教學上。

WiMAX vs. LTE


早在3G or 3.5G的時代,WIFI跟通信還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,由於WIFI短距離傳輸的限制,也不支援基地台交換,因此使得「行動辦公室」的發展受到限制。從他們標準制定的單位也可看出端倪,3G/3.5GITU所制定,但是Wifi則由IEEE所制定。

然而,當WiMAX & LTE出現後,彼此的界線便開始模糊了。原因在於LTE提供了超大寬頻,足以和WiMAX比擬,而WiMAX也提供了遠距離傳輸功能,也支援基地台間的轉換,補足了之前Wifi不足之處。

WiMAX 也叫802.16 WiMAX 過去被認為是最好的一種接入蜂窩網路,運營商部署一座信號塔,在信號覆蓋的範圍內讓用戶能夠便捷連接到運營商的寬頻無線網路,和 Wi-Fi 一樣,WiMAX 也是一個基於開放標準的技術,它可以提供消費者所希望的服務,在全球經濟範圍內創造一個開放而具有競爭優勢的市場,並且提供優於 Wi-Fi 的高速寬頻互聯網體驗,能夠在比 Wi-Fi 更廣闊的地域範圍內提供「最後一公里」寬頻連接性,資料傳輸距離最遠可達 50kmWi-Fi 網路使用無許可證頻譜,WiMAX 服務供應商使用許可頻譜,具有可預見性和穩定性。


 3G 的兩個主要系統 UMTS  CDMA2000 均為 WiMAX 的競爭者,特別是 UMTS  WiMAX 的威脅更大,由 UMTSGSM 升級到 4G 的計畫稱為 3GPP 長期演進技術(LTE)。LTE具有 100Mbps 的資料下載能力,被視作從 3G  4G 演進的主流技術,因此也稱作 4G LTE 網路。與 3G 相比,4G LTE 更具技術優勢,包含等待時間減少、高傳輸速率、分組傳送、向下相容性更高、系統容量和覆蓋的改善以及運營成本的降低,因此目前全球主要的行動標準正升級到 4G LTE 技術。

(圖片來源: wikipedia)



不論,最終是3.5G3.9G4G,對使用者來說都沒有多大的意義。對使用者來說在於,在通訊平台/平板/手機上,能夠提供何種運用,增加生活的便利性,不因技術的限制而障礙了「行動辦公室」或「行動生活」的運用,才是消費者關心的!


WiMAXLTE的比較
項目
LTE (4G)
WiMax(806.11x)
標準制定單位
3GPP
Intel等廠先提出,IEEE制定通訊標準
歷史
改進3G/3.5G數據傳輸
WiFi基礎上提出新的無線網路傳輸
理想傳輸資料量
下載:100 Mbps 
上傳: 50 Mbps
下載: 100 Mbps
上傳: 100 Mbps
理想傳輸距離
3 Km
50 KM
應用
手機、電腦等無線終端設備
主要用於個人電腦
優勢
3G/3.5G基地台升級容易,主要鎖定於手持市場
家庭網路升級容易,Intel的強力推動
主要廠商
EricssonQualcommActel-LucentNECNextWave WirelessNokia-SiemensNokiaSony-EricssonMotorolaNTT等手機及通訊廠商
Intel帶頭,開放式的平台讓許多全球知名電腦網路通訊業者相繼投入
Source: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,2008/04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MPS / MR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