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A 與 BPM


商務流程管理(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)從程序的角度出發,最終目的是期望協助建立一路直通的作業環境,並建立持續改善程序的能力,提供企業因應市場變化,彈性調整的敏捷能力。 

BPM的範疇涵蓋企業營運的各項構面,如研發、生產、行銷、業務、人事、財務等企業營運活動,甚至往上下游擴及供應商與經銷商,以及客戶端的客服活動。訴求是企業應以流程化的思考方向,串連原本各自獨立而未協調的營運活動,使串連後之營運活動成為具有步步加值效果的企業營運流程,並輔以各項管理手法使其落實執行,達成企業流程管理目標。

根據Flowring.com的專欄資料,BPM的管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可逐步提升的層次,從這些層次也可了解一般組織推行BPM的成長歷程:
  • 混沌階段:沒有明確的企業流程定義。
  • 明文定義:具有書面的企業流程定義或標準作業程序,但沒有根據正規的記號(notation),因此規則也許含混不清。
  • 驗證與共識形成:定義的企業流程,通過公司組織政策的驗證,如品質政策,市場策略,管理原則,並獲得高層決策通過,達成組織共識。
  • 組織人員的流程準備:組織成員經過教育訓練,認同組織制定的企業流程,並且具備執行的能力,包含專業基本技能的養成,並習慣流程化、資訊化的作業方式。
  • 企業本身的流程準備度:現行的企業組織架構,若與流程化的思考方式衝突,則應及早準備組織架構的調整,特別是毫無章法的職務與部門階層架構(hierarchy)。良好的組織設定與權責劃分,可以使流程定義更為精簡易懂、便於遵循,也容易分析企業規則之間是否相互矛盾;同時可降低BPM軟體系統的開發成本。
  • 採用標準的企業流程表示法:使用一致的標準記號與格式來表達企業流程的內容。這裡的標準記號應該是廣被業界採用的格式,例如OMGUML所定義的活動圖(activity diagram)BPMI (現已併入OMG) 組織所定義的BPMN,以及OASIS組織的BPEL。當然,企業流程的內容確實相當複雜,單一標準記號或格是通常只能描述部分構面,所以仍會有些構面暫時沒有業界共同認可的記號或格式可供選用。
  • 流程自動化:使用軟體系統落實企業流程的執行流程。包括使用流程定義工具來定義企業流程內容,以及使用工作流程管理系統(WfMS –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)來執行定義的企業流程。
  • 進度監管:企業流程的執行進度可以被監看(monitored)與追蹤管理。
  • 流程整合:流程執行過程中,能進一步與其他內外部的流程互通,或者與既有應用系統(legacy system)交換資料,以延伸流程的觸角,發揮綜效。
  • 流程績效評量:企業流程的執行效能可以被測量(measured),並且透過公式計算,以報表呈現有意義的管理指標。
  • 流程分析與模擬:持續蒐集企業流程的執行資料,分析組織的流程執行瓶頸,並回饋到流程定義,調整業務的執行方式。另外,也根據歷史資料與預測參數,透過模擬分析試算,比較不同流程調整方式所獲得的改善程度。
  • 智慧型流程環境:透過流程資料的資料採擷(data mining),主動分析流程統計數據,並回饋至流程系統。舉例來說,在客服流程系統中,主動歸納顧客過去使用服務的頻率與分布狀況,歸納未來的趨勢與規律(pattern),並根據現有流程環境的現況(如現有承接量,以及可動用的客服人力資源),自動調度客服人力分配策略,或向資源管理者建議客服人力調度策略。服務導向架構(Service-Oriented ArchitectureSOA)則是從整體IT架構出發,企圖建立以合約為基礎,整合資訊與服務能力的發布平臺,目的同樣也是提升資訊系統的敏捷度,以應付市場競爭及持續的成長。 


SOABPM兩者最終的目標都是建立企業的敏捷度,差別在於著眼的角度不同,操作的方法及方向也因此不同。BPM從管理觀點、企業流程著手,而SOA必較從技術觀點著眼,兩者相輔相成。

在定義商務程序的過程中,一般會期望能以標準的描述方式定義商務程序。雖然我們可以透過BPM平臺提供的視覺化模型建立工具,輕鬆建立起作業程序的架構,但很多時候這些作業程序可能會有跨平臺的需要。因此能否順利地交換這個模型,有時會是很重要的需求。由於SOA是以合約及標準為基礎,因此描述商務程序也可以採用相同的精神。

BPM可以因SOA而有更好的表現,同時它也可以做為檢視SOA成果很重要的指標或工具。 
討論BPM這個主題時,很難不討論服務導向架構。而服務導向架構的實踐,也幾乎都會以BPM的執行成果做為評斷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。 透過良好的BPM平臺的協助,一方面可以支援整合及流程改善,另一方面也能幫助SOA,建立組合式的應用程式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MPS / MRP